關於減肥,你最想問的5個問題
- 1999-09
- 康健雜誌12期
- 作者:陳玉梅
理想體重不是個數字,而是個範圍,因此美國現在稱合理體重。目前衛生署以身體質量指數(BMI)作為評估國人是否肥胖的標準。
1.什麼是合理體重?超過多少,稱為體重過重?
理想體重不是個數字,而是個範圍,因此美國現在稱合理體重。目前衛生署以身體質量指數(BMI)作為評估國人是否肥胖的標準。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(公斤)÷身高2(公尺),BMI=22為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。因此理想體重=22×身高2,如果體重在理想體重+10%以內,即在理想體重範圍;如果超過理想體重10%以上,但在20%以內為過重;超過20%則為肥胖。過著畜牧及農耕的澳洲原住民其BMI是19,因此洪建德醫師指出,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,指數超過19就開始發胖,超過21得糖尿病的機率就大增。
2.肥胖與健康的關係?
研究發現BMI愈高,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膽囊疾病的死亡率也愈高。BMI在22-25之間的死亡率最低。至於腰臀比【腰圍÷臀圍】也是了解體內脂肪多少的指標之一,男性若超過1.0,女性若超過0.8,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跟著增加。(測量方法-腰圍:輕鬆站立測量近肚脊處,臀圍:屁股最大的地方)
3.為什麼瘦下來的人,特別容易再度發胖?
當吃進的食物增加,消耗減少,身體從消化道吸收的養分,就會在肝臟合成三酸甘油脂,然後運送到脂肪細胞;當脂肪細胞的庫存已滿,漲到不能再大時,這些細胞便會分裂,產生更多的脂肪細胞,因此體重增加,脂肪細胞就會增加。但是當人瘦下來時,脂肪細胞卻不會減少,只會變小。
糟糕的是,變小的脂肪細胞卻會因為沒填滿脂肪,而使人比較容易感覺飢餓。因此一個曾經肥胖的人,雖然現在體重在正常範圍,但是由於脂肪細胞的數目相當多,因此即使體內儲存的脂肪量與脂肪細胞較少的人相同,仍會因為脂肪細胞未被填滿而感覺飢餓,因此需要常與食慾奮戰。
4.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胖?喝水會胖是真的嗎?
你也許發現同事吃得不少,活動量也沒你多,但是他卻不發胖!你會懷疑他是怎麼維持體重的?是否他比較不容易胖?
但是,當你觀察這個人一天的生活,看看他一天活動的程度以及強度,你會找到答案。
雖然他的時間表裡,沒有特別排跑步或運動的時間,但是他有很高的活動量。以爬樓梯取代電梯,起身去調整電視頻道,而不是躺在沙發上按遙控器選台。盡量花個幾十分鐘走路去買東西,而不是騎機車或開車。甚至,在家也經常從事擦地板、掃地以及整理後院等激烈的勞動。
有些人以「我們家族的人都很胖」,來解釋自己肥胖的理由。洪建德醫師表示,遺傳只佔肥胖的一部份,有可能是這些人的整個家族都吃很多,但是不自知,也不願意承認。因此最好體檢一下自己以及整個家庭人口進食的習慣。也許整個家庭習慣吃高熱量的飲食,烹調方法也都採用較油的方式,而且飲料、零食及高糖分的點心隨處可得。
另外有些人則是平常飲食正常,但是隔一段時間就會狂吃一頓。
5.什麼是新陳代謝率?
基礎新陳代謝率就是當一個人完全休息時,維持身體基本運作(心跳、呼吸、維持體溫等)的能量總數。
一天當中,基礎新陳代謝率佔人體所消耗的總卡路里量的60-70%,所以假使一個人一天消耗2000卡路里,其中1200-1400的卡路里是在完全不需要花任何力氣下消耗的。多出來的800-600卡路里,若不消耗掉,你將開始發胖。新陳代謝率會隨著年齡、運動、節食以及身體脂肪╱肌肉的比例而調整。
一般來說,愈年輕,新陳代謝率愈高。肌肉愈多的人,新陳代謝率也愈高。
留言列表